專題文章:5G 新無線電的五大要點
次閱讀
3GPP Release 15 正式定義了 5G 新無線電 (NR) 行動通訊標準。了解這項標準為設計與測試帶來的全新功能與解決方案。
1. 新無線電 (NR) 是一項無線介面名稱。
新無線電 (或稱為 5G NR) 一詞可能不是原創,但卻是第三代合作夥伴專案 (3GPP) 對 Release 15 的稱呼。NR 意指行動通訊產業使用 LTE 來描述 4G 技術,或使用 UMTS 來描述 3G 技術的方式。Release 15 早在 2017 年 12 月便已核准使用,預計在 2019 年中旬將有最終定案。Release 15 僅建立了 5G 行動通訊標準的第一階段,未來的路還很長遠。Release 16 則是為第二階段提供相關規格,其最終規格預計於 2019 年 12 月定案。
2. 5G 使用全新頻譜
5G 網路將要採用哪個頻譜,的確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,而答案正逐漸明朗。當學者開始研究 5G 技術時,許多人相當期待毫米波頻譜在 5G 技術應用上的可能性;毫米波也的確將構成這項解決方案的重要部分。然而,短期來看,6 GHz 以下的頻譜與毫米波頻帶,仍會在這項解決方案中扮演重要角色。Release 15 特別針對 NR 佈署需求,規劃出多個全新頻譜群組 (2.5 GHz 到 40 GHz)。可立即提高行動使用案例佈署效率的兩個頻帶,分別為 3.3 GHz 到 3.8 GHz,以及 4.4 GHz 到 5.0 GHz 頻帶。3.3 GHz 到 3.8 GHz 頻譜最快可能會在 2018 年完成 5G 佈署。舉凡美國、歐洲與亞洲各個國家的監管單位,都已開放這項頻譜以供 5G 使用;而此頻帶所提供的廣大頻寬,也對電信業者深具吸引力。不過,40 GHz 以下的頻譜才剛起步,未來的 3GPP 版本可能會允許使用高達 86 GHz 的頻譜。
3. 波束賦形即將成為關鍵技術
為了強化行動裝置的訊號強度,NR 運用結合類比與數位波束賦形的技術。由於今日的 LTE 網路廣泛運用數位波束賦形技術,因此在行動通訊領域,這項技術並非全新概念。然而在 5G 應用上,為了達到訊號傳播目的並將天線體積縮小,業界開始使用廣泛的類比波束賦形技術。在 24 GHz 以上的頻譜,採用類比波束賦形技術的較窄波束寬度,能讓 5G 基地台更有效率地引導下鏈訊號。這項程序首先必須掃描波束,讓基地台得以針對特定行動裝置的需要,找出最有效的波束位置。透過這項方式,下鏈傳輸訊號的接收方可獲得更高的訊號強度;對透過更高階調變機制進行傳輸的接收方來說,這項效益尤其明顯。然而,波束賦形技術最終還是帶來了重大的測試挑戰;每一個波束不只需要進行特性參數描述並經過測試,更需要透過空中傳輸量測來驗證無線電效能。
4. 第一波上市的 5G 裝置,在運作上仍將仰賴 LTE 技術
5G NR 第一階段最終將會同時推出獨立與非獨立操作模式。在非獨立模式中,行動裝置可同時使用 4G 與 5G 網路,並與 LTE eNB 和 5G gNB 同時保持連線。非獨立模式規格已於 2017 年 12 月完成,而獨立模式預計在 2018 年中完成 Release 15 規格的最後定案。在這段期間,無線電將同時使用 LTE 與 NR 收發器,並將重點擺在提升功率效率與減少干擾上。
5. 第一階段仍將採用 OFDM 波形
雖然 5G 有許多候選波形,但是 NR 的第一階段仍將使用正交分頻多工 (OFDM) 版本。用於 5G NR 下鏈的特定 OFDM 版本,是循環式前置區段;而 OFDM 也是 LTE 用於下鏈訊號的相同波形。然而,與 LTE 不同的是,5G NR 在上鏈中使用基於 CP-OFDM 與 DFT-S-OFDM 的波形。另一個與 LTE 不同的地方是,5G NR 允許變化極大的子載波間距。LTE 子載波間距幾乎都落在 15 kHz,但 5G NR 卻能給予較多彈性,讓子載波間距訂為 15 kHz x 2n。在 5G NR,可允許的最大子載波間距為 240 kHz,並保留給使用 400 MHz 載波頻寬的情況使用。